重大考古新发现,夏王朝中心地望文化特征终于拨云见日
(作者:赵辉)“对中国考古学而言,夏的存在长期被视为哥德巴赫猜想”,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如是说。如何探索夏文化?夏朝是否存在?夏王朝存在于哪里?夏朝的中心或者夏文化的中心究竟在哪里?这些问题在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一直广受关注又充满分歧。能否解决这些问题,是考古学能否重建古史的试金石,是检验中国历史学与考古学成就的一项重要指标。
“过去数十年的考古实践表明,学术界对于夏文化的认识不但没有形成共识,反而有渐行渐远的趋势,甚至有学者开始怀疑历史上夏代是否真的存在。毫无疑问,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探索夏文化的方法出现了偏差。”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庆伟、现任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如是说。
光辉万丈的夏朝夏文化已经融入中华民族、中华文化、中华地区的各个方面,要在四千年后辨析、确定夏朝夏文化的发源地,确实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。数千年来古人先贤们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,试图还原出华夏文明的内涵本质与文化来源。他们通过各个角度记载传承着大禹、夏朝、夏文化的点点滴滴,为后人们指明夏文化的基本特质,是我们破解夏朝夏文化的原始可靠信息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驽,在其关于夏朝夏文化的研究文章中的一个思路、线索,将使得夏朝夏文化的研究,显露出黎明前的曙光。何驽在文章中,通过对“禹”“夏”“万”字的演变过程与《诗经》中关于夏朝大禹的“万舞”的密切关联,历史考证中关于夏人、夏舞、夏籥、夏樂、中国之人的典籍记载,还原了夏人在舞蹈音乐方面的对当时周边各部落的影响力。何驽在文章中论述:
《诗经·简兮》唱到:“简兮简兮,方将萬舞。日之方中,在前上处。硕人俣俣,公庭萬舞。有力如虎,执辔如组。左手执籥,右手秉翟。……”《郑笺》云:“以干羽为萬舞,用之宗庙山川。”“干”本意是盾牌,绿松石龙牌长约70厘米,贴嵌于木托板之上,也可以视为盾牌类。羽是指羽毛,即“右手秉翟”,《孔疏》详解为“翟羽谓雉之羽也”。
曹定云先生的分析极有启发与裨益。但是,我们进一步认为,曹先生解释的《合集》8984甲骨文“夏”字,应是戴羽冠跳萬舞的侧身人形。三根高竖的羽毛,恰似二里头2002VM3墓主头顶三个斗笠形器和81YLM4绿松石管内插上雉羽的写照。无论正面的还是侧身的“夏”字,头顶都有高高的雉羽,其实表现的都是舞蹈的人。《礼记·仲尼燕居》:“升堂而乐阕,下管象舞,夏籥序兴。”郑注曰:“夏籥,文舞也。”阮元《研经室集·卷一·释颂》进一步解释为:“夏籥文舞,用羽籥也。”西周时期《仲夏父鬲》的“夏”字,为侧身舞人形,手中拿着的物件表现为日或☉,很可能是籥的会意。也就是说,至迟在西周时期,已经流变为羽籥之舞的萬舞,还被认为是夏籥,是一种文舞,据信是从夏朝传下来的,只不过不再用于祭祀夏禹,而用于宗庙山川祭祀。此解释也忘了所谓的萬舞夏籥,在夏代原本是专门祭祀夏禹的舞蹈。准此,从古文“夏”字演变的轨迹,以及文献对于“夏”字的定义,我们大致理清了一个逻辑,那就是居住在“中国”的人,因为戴羽冠跳萬舞,祭祀大禹,有别于周边的其他部族,于是这些“中国之人”以萬舞的舞姿创造出一个文字“夏”来自称,其他部族接受了这种称谓,称“中国之人”为夏人,同时也接受了夏人先王的称谓“禹”。
何驽在文章中论述的关键点,在于对“夏”字、“禹”字与夏籥、夏舞的理解与认识,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。夏文化之所以成为华夏民族、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,正是因为夏文化被各氏族的广泛认同而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特征。
而这种文化认同,更多地表现在人文方面,而不是体现在考古文化遗址
的
物质文化遗存上。只有考证出夏舞、万舞在中华大地上非物质文化遗存,才是确定破解夏文化中心的关键。
笔者在前期的文章中,已经论证了“夏”字的来源,正是“禹合诸侯于涂山”的淮河涂山地区的当地花鼓灯舞蹈动作,夏字的不同字型是对花鼓灯不同舞蹈动作的刻画。对此,笔者不再复述,那么淮河花鼓灯舞蹈,与“夏舞”“万舞”是什么关系呢?“舞”字的产生与淮河花鼓灯舞蹈有关吗?我们来看一下“舞”字的演变过程:
淮河花鼓灯舞蹈是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中,汉民族的代表舞蹈。也许许多汉族人对花鼓灯舞蹈一无所知,也许很多历史学者与考古学者对花鼓灯舞蹈闻所未闻,但这都不影响淮河花鼓灯作为汉民族舞蹈的代表。因此,要认识到“舞”字来源,必须首先要了解花鼓灯舞蹈,否则只能是盲人摸象,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
在花鼓灯舞蹈中,“华盖”是必不可少的表演用具,是花鼓灯舞蹈的代表形象。“华盖”也是后世皇帝出游时的标志代表,是皇权的象征,在花鼓

灯
民间舞蹈中使用“华盖”,必有其历史文化的深层缘由
。我们在“舞”字的演变过程中看到,华盖的伞型是构成“舞”字的主结构,在伞下是两边人叠人的造型。图中1、2、3、5、6的舞字无不表现了这一造型。华盖下众人的群舞表演,也可以称之为“万舞”,也是花鼓灯表演中的大花场。下图就是花鼓灯舞蹈表演中“舞”字的代表造型动作。
通过“舞”字的演变,对比花鼓灯的舞蹈造型,我们可以得出明确结论:“舞”字产生来源正是淮河花鼓灯舞蹈这一现今的地方民间艺术——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《诗经·简兮》中对“万舞”的描绘,被认为是对祭祀大禹时所跳的舞蹈,这在淮河涂山每年夏历三月二十八日祭祀大禹会诸侯的涂山庙会中,得以完全印证。花鼓灯舞蹈歌舞表演是大禹涂山庙会的主要内容,其铿锵的锣鼓,刚劲的舞蹈表演,是“公庭万舞,有力如虎”的形象再现。
因此,
历史记载中的“夏舞”“万舞”就是今天现实中的淮河花鼓灯舞蹈,是为了祭祀大禹、祭祀夏朝的独有舞蹈,展现了淮河沿岸华夏先民对大禹夏朝的历史记忆
。
文学作品《诗经》不承担记载历史的作用,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历史,是历史情景的真实反映,而且成功地躲避了当政者对历史的抹杀与掩盖
。《诗经·鼓钟》中“鼓钟将将,淮水汤汤”真实地记录了大禹涂山庙会对大禹祭祀活动;“鼓钟钦钦,鼓瑟鼓琴,笙磬同音。以雅以南,以籥不僭”生动地记录了花鼓灯舞蹈歌舞、夏舞、万舞的各种乐器演奏情景。明确了花鼓灯舞蹈与夏舞、万舞为同一种舞蹈,是夏人祭祀大禹而传承下来的独特舞蹈,是夏朝、夏文化历经四千年的文化遗存,是夏朝、夏文化中心位于淮河涂山地区的历史记忆。
“籥”这一夏朝独特的乐器“夏籥”,音同乐,在《诗经·简兮》《诗经·鼓钟》中都有特别记载,重大考古新发现,夏王朝中心地望文化特征终于拨云见日而其“竹”字头的文字表明了“籥”为竹制乐器,为南方地区的特有。古文字研究表明,古文中大量的“竹”字头文字,印记了古文字产生于中国南方。“夏籥”在《诗经·鼓钟》中浓墨重彩的描写“以雅以南,以籥不僭”,将在淮河涂山大禹的祭祀活动推向了高潮,表达了淮河涂山大禹祭祀活动的正统、隆重、热烈、严肃;以淮南涂山的大禹祭祀最为正统,严格按照祭祀礼制来进行,不僭越祭祀礼制。
综上所述,通过对历史文献对“夏舞”“夏籥”“夏禹”“万舞”的记载,与淮河涂山每年举行的大禹祭祀活动,以及淮河花鼓灯舞蹈这一民间艺术的对比论述,我们可以清楚而明确地得出一个结论:“夏之兴也以涂山”是夏朝历史的可靠记载,是夏朝夏文化的中心,夏朝的统治中心位于涂山地区,夏文化的发源于传承在淮河涂山地区,涂山地区是夏朝夏文化在四千年前的夏王朝与文化中心;以涂山地区文化为研究对象,才是真正的夏文化研究,才能真正地破解中国考古界的“哥德巴赫猜想”难题。(作者:赵辉)
参考资料:何驽《二里头绿松石龙牌、铜牌与夏禹、萬舞的关系》
相关文章
-
佳能EOS R5,革新影像,捕捉无限可能详细阅读
在数码摄影的世界里,佳能一直是技术创新和卓越性能的代名词,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佳能推出了其全画幅无反相机系列的最新力作——EOS R5,这款相机以其卓...
2025-07-17 2
-
探索视界之巅,世界上最好的镜片品牌深度解析详细阅读
在现代社会,眼镜不仅是矫正视力的工具,更是时尚与个性的展现,随着科技的发展,镜片技术也在不断进步,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,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世界上最...
2025-07-17 2
-
家用相机性价比大比拼,选择最适合您的摄影伙伴详细阅读
亲爱的摄影爱好者们,当您想要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时,选择一款性价比高的家用相机无疑是至关重要的,市场上的相机品牌和型号繁多,让人眼花缭乱,我们就来深入...
2025-07-17 3
-
足下生辉,探索世界上最好的品牌鞋的非凡之旅详细阅读
在时尚界,一双鞋不仅仅是行走的工具,它更是个人品味和风格的延伸,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些品牌鞋因其卓越的工艺、设计和舒适度而脱颖而出,成为全球鞋履爱好者的...
2025-07-17 4
-
尼康相机型号全解析,从入门到专业,价格与性能的完美平衡详细阅读
在摄影的世界里,尼康(Nikon)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,以其卓越的光学性能和创新技术而闻名,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,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尼康相机是开启摄影之旅...
2025-07-17 4
-
摄影小白的启航,如何选择你的第一台入门相机详细阅读
亲爱的摄影爱好者们,你是否曾经在看到别人拍摄的绝美照片时,心中涌起一股冲动,想要记录下自己眼中的世界?或许你已经准备好踏上摄影这条充满魅力和挑战的道路...
2025-07-17 5
-
摄影新手入门相机哪款好,选择适合你的第一台相机详细阅读
摄影是一种艺术形式,也是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,对于摄影新手来说,选择一款合适的入门相机是开启摄影之旅的关键一步,本文将为你提供专业的指导,帮助你在众多相...
2025-07-17 5
-
骑行新境界,探索全球顶级自行车品牌的非凡之旅详细阅读
亲爱的骑行爱好者们,想象一下,当你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,或是在乡间小路上享受风的轻抚,你脚下的自行车不仅是你的交通工具,更是你探索世界的伙伴,让我们一...
2025-07-17 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