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百科文章正文

福清市音西街道埔尾古墓葬考古发掘简报

百科 2024年08月16日 20:48 844 夕蕊

福建省考古研究院

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

五、墓葬营建做法

1.墓坑、墓道

该墓修建于平面呈“凸”字形的墓坑内。墓坑东、西壁为内凹状的斜直壁,口小底大,开口宽1.6-1.7,底部宽1.92-2米;墓室东、西、北三壁紧贴坑壁砌筑。甬道东、西两壁的墓坑为直壁,开口处被破坏,底部宽约1.66米;墓室东、西壁与

坑壁分别有0.15、0.1米的间隙,填土为红褐色,土质较致密,夹杂有小石子、黑色斑点土。

通过对棺床局部解剖,发现棺床铺砖下垫土层,红褐色土,土质较致密,夹杂少量石块及黑色斑点土,厚0.045-0.065米,垫土层下为棺床台基,台基为生土。前室铺砖下垫土层,红褐色土,土质较致密,夹杂少量石块及黑色斑点土,厚0.01-0.015米,垫土层下为生土。棺床台基高于前室生土面0.11米(图三十九)。

棺床台基与前室之间,修建有包砖沟,斜直壁,平底,口宽0.19-0.24、底宽约0.16、深0.02-0.14米,东西向,填土红褐色土,土质较致密。墓道大部分已损毁,封门前残长0.25-0.35、残深0.25米,根据发掘情况推测,墓道和墓坑应是同时修建。

2.墓室

墓室底部分级,棺床高于前室约0.13-0.17米,棺床南部端头包29块立砖,包砖皆为残砖,修砌于包砖沟内。前室底部和棺床铺砖均为两横两纵,相互没有叠压关系,前室底部和甬道底部铺砖相连。墓壁砖均叠压于墓底之上,东、西壁下部砖与北壁砖相互交错砌筑,上部起券位置砖与北壁砖相互贴合。东、西壁下部砖与甬道砖也为相互交错砌筑。墓室南部与甬道券顶相差约0.76米,两个券顶之间修建墓室南壁,为中间平铺7层砖,东、西两侧斜铺4层砖,角度与起券一致。墓室券顶凸出墓室南壁外侧约0.11米,南壁外侧砖砌筑较为杂乱,外竖立4块长方形砖用于遮挡。墓室外部东南角、东北角、西北角发现放置一块残砖,砖两侧分别紧贴墓室与墓坑壁,西南角损毁,未发现残砖。

六、结语

本次发掘的墓葬未发现纪年相关材料,但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可以推断其年代。

M1为单室券顶砖室墓,平面呈“凸”字形,墓底分级,后室为棺床,墓底采用两横两纵平铺,花纹砖纹饰以钱纹、莲瓣纹、叶脉纹为主,结合福州地区隋唐代墓葬材料,如福州市横山隋墓[1]、福州新店罗汉山唐墓[2]、福州市郊“八一”水库唐墓[3],福清东张唐墓[4]可以推断为隋至唐早期。随葬品主要盘口壶、罐、钵、灯架、五盅盘、虎子、托碗、托杯、唾壶、瓶、三足盘、砚、插器,器物组合与福清音西苍霞唐墓[5]M1、M2相似,从器物特征来看其中唾壶(M1:4)、双耳小罐(M1:1)、托碗(M1:6)、五盅盘(M1:22)、四足砚M1:12、三足盘(M1:20)、虎子(M1:14),与福清音西苍霞唐墓出土的唾壶(M2:16)、双耳小罐(M2:10),托碗(M2:17),五盅盘(M2:18),及福州仓山区万春一三区唐墓[6]出土的双耳小罐(M1:26)、托碗(M1:4)、五盅盘(M1:12)、四足砚(M1:10)、三足盘(M1:9)、虎子(M1:22)都相似。在釉色方面,以青绿色釉为主,少量青黄釉,灰胎居多,福清市音西街道埔尾古墓葬考古发掘简报多为素面。比较符合唐代早期器物特征。该墓主体保存较好,形制较为完整,未经盗扰,为研究福州地区唐代墓葬提供了新实物材料。

项目负责人:李福生

发掘人员:李福生梁如龙周剑锋鲁家琪

墓葬绘图:周剑锋鲁家琪

器物绘图:赵荣娣王爻张瑗丹高云薛心怡高小倩

王丽池钟嘉敏杨龙辉

摄影:梁如龙

执笔:梁如龙

参考文献:

[1]福建博物院:《福州市横山隋墓清理记》,载自《福建考古资料汇编(1953-1959)》,科学出版社,2011年7月,第162页。

[2]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:《福州新店罗汉山唐墓》,《福建文博》2005年增刊。

[3]福建博物院:《福州市郊“八一”水库唐墓清理简报》,载自《福建考古资料汇编(1953-1959)》,科学出版社,2011年7月,第173页。

[4]福建博物院:《福清东张唐墓》,《福建文博》2005年第3期。

[5]福建博物院:《福清音西苍霞唐墓》,《福建文博》2007年第4期。

[6]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:《福州市仓山区万春一三区唐墓发掘简报》,《福建文博》2014年第3期。

标签: 福清市音西街道埔尾古墓葬考古发掘简报

大金科技网  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: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,若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处理,谢谢!联系QQ:2760375052 沪ICP备2023024866号-3